【卡车之家 原创】提到“交罚款”这三个字,就国内目前的情况,多和个人车主关系密切,尤其是卡车司机一年交的罚款可能自己都数不过来…相反,我们却很少听说哪个国内车企最近被罚了,似乎车企们都相当遵纪守法。不过,放眼国际,世界主流卡车品牌却都曾有过“交罚款”的糗事!下面的文章我们就来深挖一下,众一线国际卡车品牌那些年缴过的罚款。
● 不正当竞争 欧盟为卡车六巨头开天价罚单
八卦的话,我们就从最近的一件事儿说起。上月,欧盟(EU)的一句话轰动了整个卡车界。欧洲各大卡车制造商,包括DAF卡车、戴姆勒、依维柯、斯堪尼亚、曼卡车以及沃尔沃六家企业,因涉嫌操纵价格并推迟引入新的排放技术,遭到欧盟方面的起诉,或面临天价罚款。
据知情人士透露,为即将到来的巨额罚款做准备,其中4家企业现在已经预拨了总计约26亿美元的罚款准备金。其中,达夫准备了9.45亿美元,依维柯准备了5亿美元,戴姆勒准备了6亿欧元(约6.81亿美元),沃尔沃准备了37亿瑞典克朗(约4.44亿美元)。
至于垄断行为的检举揭发者——隶属于大众集团的曼,通常来讲,将会逃过罚款或者仅仅受到最低额罚款。然而,同为大众旗下的斯堪尼亚,却不能被免除罚款。斯堪尼亚 作出回应,公司尚不能对反垄断调查来来的影响作出评估。有消息称,斯堪尼亚并未预拨罚款准备金,并已决定不论欧盟做出什么处罚都会上诉。
虽说四家卡车企业已经为此留出26亿美元罚款准备金,但律师团提醒说,这并不代表欧盟竞争总司不会将罚款金额提高。根据欧盟法律,这6家公司可能面临高出它们全球贸易额10%的罚金,这意味着这次的罚款总金额可能达到121.4亿美元,折合789.1亿人民币,足够大部分国内车企白干上一年!
因为这次罚金“实在是太高”,据说有两家卡车制造商已经和欧盟竞争总司商讨,争取宽大处理,不知说说好话能不能管用,我们静观其变吧。
而这次垄断事件的“告密者”,恰巧是隶属于大众集团的曼卡车。大家都知道,大众排放门去年闹得沸沸扬扬,深陷巨额罚款元气大伤,几次传闻卖掉旗下子公司抵债。这次向欧盟检举揭发6大卡车企业涉嫌价格操控,不知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其实,被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在各行各业都非常普遍,卡车企业中也早有先例。2013年3月,戴姆勒-奔驰英国分公司遭到英国反不正当竞争官员的指正,称其和旗下4家商用车经销商涉嫌非法定价、交换商业机密,罚款430万美元。
● 排放标准不达标 沃尔沃、迈克遭起诉
除了参与不正当竞争,因排放问题被处罚的卡车企业也不占少数。根据笔者统计,近两年迈克卡车和沃尔沃都曾因排放环保问题,遭到起诉。
2015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定,称沃尔沃旗下的Powertrain Corp.公司生产的发动机不符合环保署的氮氧化物排放标准,需要支付720万美元的赔偿金。
2014年11月,迈克卡车的下属工厂因非法排放有害废弃物,接受美国环保署的调查。调查发现该工厂在处理有害废弃物时,违反了《资源保护和回收法》的有关规定,处罚金54800美元。虽然数额不大,但迈克卡车方面的发言人立即诚恳表示了歉意,并表示将尽快处理,杜绝类似情况发生。
早在1998年,美国环保署(EPA)就曾同时向7家车企同时发飙。这些企业为逃避污染控制检查,全部在其生产的重型发动机上安装失效装置。当时EPA作出了高达10亿美元的处罚,其中包括8340万美元罚金。
这些非法装置能够使发动机在接受EPA实验室排放测试时蒙混过关,但在实际使用中则会关闭污染控制装置。EPA称,有超过100万辆使用这一非法装置的卡车在路上行驶,并且额外排放了130万吨氮氧化物,相当于6500万辆轿车的排放量。
目前国外已经执行了“欧六”排放标准,在严苛的标准下,因排放标准不达标而受罚企业屡见不鲜。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环保署EPA已经收到14起车企未能符合排放条例的案件判决决定。
● 说谎成性惹的祸 纳威司达所赔750万美元
数一数过往的案例,因排放标准不达标或参与不正当竞争被罚的企业很多,但下面这家“榜上有名”却是因为说谎这种不诚信的行为。
今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纳威司达谎称自产的发动机符合美国排放标准,误导投资者。面对指控,纳威司达并未提起任何上诉,其和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和解协议,接受了750万美元的罚款。
事情要追溯到2011年,纳威司达研发的一款发动机,原本预计可利用废气再循环(EGR)技术,但这项技术经过几次调整仍未达到美国环保署标准,遭到退回。
在这期间,纳威司达高层对于事情发展过程知情不报,对外宣称研究进展一切顺利,却最终在没有告知投资人的前提下,突然宣布放弃EGR技术,改用SCR技术。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投资人的利益,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纳威司达提起诉讼。面对起诉,纳威司达立即予以了承认,并接受了罚款。
● 商业贿赂获大量订单 德国曼损失3.44亿美元
德国曼始于1915年,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著名的重型卡车生产商之一。2009年,德国曼集团因进行商业贿赂,非法收获大量订单遭到慕尼黑法院起诉,集团共计支付罚金和调查费用3.44亿美元。
当年德国曼集团的行贿案东窗事发,希腊检方在调查西门子贿赂案时发现,曼集团和西门子位于雅典的合资公司也涉嫌贿赂。于是自5月中旬,德国慕尼黑检察院开始调查曼集团在德国、意大利、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卢森堡、希腊和挪威等7个国家进行商业行贿的情况。
初步调查显示,曼集团在希腊的全资企业Neoplan于2002年向希腊国有企业ILAP出售130辆大型客车,在2000-2003年间与希腊国防部签订金额为2100万欧元的合同等交易中均涉嫌商业贿赂。
另根据德国《明镜周刊》的报道,慕尼黑检察院在一次突袭检查曼集团办公室和三位职员住宅时,掌握了曼集团在业务中行贿的证据。这三名被调查职员中有一位来自集团高层,是曼商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并且担任过该公司德国地区销售负责人。他们涉嫌在2002-2005年期间向一位中间商支付非法佣金。此外,还将一笔可疑费用汇往波兰、希腊和土耳其。而在这3个国家,曼集团都曾经获得大笔订单。
德国曼作为欧洲第三大卡车和客车生产商,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自然不必多说。虽然厂家营销产品希望提高销量无可厚非,但妄图采用非正当手段获取订单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2009年的商业行贿案无疑是德国曼集团发展史上极为不光彩的一笔,集团也为此损失了3.44亿美元。
● 编后语
文章中我们一起梳理了近两年世界一线卡车生产商受到各方罚款的案例,其中涉及的问题多种多样,不正当竞争、排放、商业贿赂等等。原来深挖出来,一向“高大上”的国外进口卡车品牌,还有这么多“糗事”!但这同时反映了国外监管部门对于企业各方面发展秉承的严肃态度。正是依赖于严谨系统的监管体系,国外一线卡车品牌在产品质量上,总是不会让用户大失所望。而这也是国内厂家和监管部门需要学习借鉴的,品牌产品质量的提升,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部门的有效监管、严格把关。(文/张雅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