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辆货车同时出现在石家庄同一门店,这事听着是不是很玄幻?
这不是什么科幻故事,而是一个实打实的“作弊现场”。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出现失误,批量设置在石家庄同一地址,他们的违法行为还不知何时才能暴露。这“骚操作”来自湖南一家物流公司,他们企图通过篡改北斗监控数据抢占车辆数据资源并谋取后续服务费用。
更危险的是发生在成都的系列案件。2024年两起渣土车致命事故中,肇事车辆的实际超速数据被技术手段篡改:时速74公里的肇事车在平台显示仅59公里。警方深挖发现,这家物流公司的全部渣土车都脱离了监管,并且从GPS设备生产商到运输企业,已形成完整的篡改产业链。
黑产链条解剖
这些企业冒着风险篡改北斗监控数据,主要是为了逃避监管以获取经济利益:
对于货运企业来说,篡改车辆定位数据可以帮助他们抢占车辆数据资源,进而谋取后续更多的服务费用。
而对于渣土车运输企业,篡改车速等监控数据则可以规避因超速等违法行为面临的处罚,减少因违规产生的成本,如罚款、车辆暂扣等,使车辆能够持续运营获取利润。篡改数据让企业在短期内看似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能躲避监管部门的查处,继续从事运输业务,维持运营。
正是有这样的需求,也产生了不少的“油水”,很多人铤而走险干起了篡改北斗数据的营生,而这也形成了黑产业链。有人负责向上联系“服务商”,向下联系运输公司和车主,介绍“技术员”安装所谓的“卫星定位装置”,向这台装置配置的物联卡编辑一个篡改指令信息即可,车辆即使超速设备也不会预警了,而不同的指令信息还可以篡改不同的内容。
而篡改北斗监控数据上传到平台毫无疑问属于违法行为,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执法支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对涉事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而成都的系列案件中,相关责任人则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些行为干扰了货运平台正常秩序,破坏了道路运输安全监管体系,使监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车辆的真实运营情况,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杜绝此类行为的措施
加强源头管控:生产卫星定位装置终端的厂家应遵守行业规范,严禁在产品中预留“后门”,确保设备的合法性和安全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生产厂家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查生产环节,杜绝违规设备流入市场。
强化监管执法:监管部门应加大日常巡查与不定期抽检的频次,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异常数据,精准定位篡改行为。同时,要提高执法的严肃性,对违法企业和个人依法严惩,增加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完善法律法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篡改北斗监控数据等新兴违法犯罪行为制定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明确量刑标准,为打击此类犯罪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如行业培训、媒体宣传等,向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普及法律法规知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篡改数据行为的严重后果,提高其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从思想根源上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
结语
篡改北斗监控数据的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道路运输秩序,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我们应从这些案例中吸取教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源头、监管、法律等多方面入手,打击此类篡改行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北斗系统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