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举措。”在4月3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的话语掷地有声。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顶层设计方案的正式出台,中国装备迎来了新的历史时间。作为行业领头羊的中联重科,其2014年报最新数据显示,海外销售同比增长3.88%,彰显了全球化思维和布局所取得的成绩。
全球首辆中联重科长头泵车36X-5Z
● 领先一步“走出去”
作为行业中国际化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中联重科自从2001年登陆A股后,接连收购了包括CIFA、M-TEC、RAXTAR在内的数家全球知名企业,快速储备了一批世界顶端技术、成熟的研发人员和广阔的销售渠道,将全球化的基因融入自身。
国际化的运作极大地丰富了中联重科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内涵,使其完成了从中国领先到国际领先的跨越。凭借着完善的海外基地与网络布局、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深厚的品牌影响力,中联重科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逐渐取得领先。
尖端的科研技术,量身定制的适应性以及保姆式的贴身服务是中联重科开疆拓土的利器。今年3月,一批价值近8000万元的50台QY75V轮式起重机发往印度Reliance集团。这款针对南亚市场吊装作业要求而专门开发的汽车起重机,通过了模拟特殊使用工况和使用环境等最严苛的行驶和作业可靠性考核,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无论是传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中联重科的开拓一样风生水起。继北美市场成功获得2000万美元的起重机设备大单后,中联重科在巴基斯塔斩获20台搅拌车大单,创下近年来中国直接出口该国搅拌车的新纪录。在中东,中联重科的产品更是受到沙特等市场的认可。
非只如此,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中,“一带一路”再次成为中外领导会晤及论坛中的高频词汇,中国将携手“一带一路”国家加快完善沿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和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也是共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的目光。
早在“一带一路”成为国家战略之前,中联重科就已经开始部署海外业务。目前,中联重科已经相继在全球80余个国家布点,成立了七大区域,并在主要地区都建立起综合服务平台。这种先发优势成为中联重科突围的基础。从中联重科披露的年报来看,报告期内,海外销售同比增长3.88%。在国内市场需求放缓,行业出现下滑的情况下,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企业为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交出一份难能可贵的答卷。
● 发展赢得“跨越式”
在中联重科年报所列示的2014年大事记中,几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与“国际化”密不可分。完成对德国M-TEC并购交割、收购荷兰Raxtar公司35%的股权、多次登上国际性的榜单……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代表企业,中联重科在国际化发展上有着其他企业无法比肩的力度和先发优势。
在整合资源方面,无论是M-TEC还是Raxtar,都是国际上相关领域的佼佼者,将这两家企业收入囊中,直接让中联重科得到跨越式的发展,一跃成为国际领先企业。
事实上,中联重科也在国际化的路径中,不但善于整合资源,也同样善于调整国内外重心。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的基础,也是目前制约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薄弱环节,被公认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中联重科在年报中透露,自身与众多“一带一路”中字头的大型施工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以把握住工程机械未来的爆发点。
中联重科在年报中表示,其国际化全球布局进一步完善。新增巴西、泰国当地银行融资平台,海外市场销售方式更为多样化;完成巴西、新加坡、迪拜当地物流供应商签约,全球物流网络已具雏形;完成香港、新加坡、迪拜、巴西备件中心库建设和升级改造,全球产品服务支撑体系构建成型。
在“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的国家中,大部分已经出现了中联重科产品的身影。在印度,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俄罗斯、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中联重科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而这些国家无一例外是“一带一路”战略上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根据预测,未来三到五年,中联重科海外市场收入将提升至30-40%。装备制造的未来是国际化。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方案正式出台,以及中央高层在博鳌亚洲论坛明确要推动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消息透露,近期有望出台一份详细的海外重大工程项目清单……种种迹象表明,已经跃身于“世界级企业”的中联重科,正在形成一座难以估量的“国际化富矿”。
● 相关阅读:
注:本文为厂商投稿,目的是为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资源信息。卡车之家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