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区是车辆存在的天然弊端,大型货车车身和车高明显比家用车大出不少,盲区面积自然格外大,更易频频引发恶性交通事故。
讨论盲区话题不应局限于某个教育日,也不应局限于专业的运输或者卡车平台,应该是一个从小抓起的全民安全教育课。遗憾的是,教育和宣传的缺失,让人们把货车盲区事故一味地归咎于大货车超限、超载、超速、疲劳驾驶等等,对卡友偏见日渐加深。坦白讲,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今天咱就来为卡友讲几句公道话。
▎被遗忘的危险地带
货车因盲区导致的事故和致死率都非常高,打开新闻几乎每天都有报道,这还不算很多未见报端的事例。在百度新闻中搜索“货车”关键词,令人痛心的这一幕总是会弹出:
1月23日,广西柳州市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一位阿婆不幸身亡。死者是被一辆货车撞倒后碾压头部致死。但货车司机称,他不知道撞了人。
1月22日,四川宜宾一大货车在右转弯时,由于视线盲区,没注意到后方的摩托车,将摩托车上的驾驶员和乘客撞到。摩托车驾驶员当场死亡,另一名乘客被送往医院治疗。
以上类似事故屡见不鲜,它不是出现在某一天,几乎出现在每一天。遗憾的是,多数媒体只把它看做一个新闻,没有剖析原因,没有讲解演示,没有教育宣贯。货车盲区事关鲜活的生命,却沦为了被大众遗忘的危险地带。
这让笔者回想起一个特别滑稽的对比案例,某顺风车平台偶发一两起恶性事件,全国舆论都聚焦着,直至演化成一个全民讨论的话题。大货车盲区死亡案例真不缺,却真的少有人在乎,有的只是一个个新闻报道。
▎有时候,一个巴掌真心拍不响
货车有盲区,行人视线却不存在盲区之说,很多时候恶性事故的发生多是行人或者电动车主“自投罗网”所致。
比如,前不久一辆大货车在正常排队等红灯,一位电动车主从车辆前方驶过,妄图横穿马路,结果车辆启动后遭到碾压。
再比如,当大货车正常向右转弯时,因速度较慢,后面的电动车追赶上来,紧跟着并行,妄图一起向右前方“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但因为货车存在“内轮差”的原因,很容易被剐蹭倒地。该类事故的发生和致死率都非常高。
再比如,今年的1月12日,一名1岁多的男童,骑着一辆玩具车,往路中间骑去,就在这时旁边的货车突然启动,将孩子连人带车卷到车底,所幸小孩并无受伤。
车辆正常行驶,如果对方不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事故恐怕永远不会杜绝。卡车与行人的关系,有时候就好比正常行驶的普通家用车辆与闯红灯的路人,因为卡车存在天然盲区,很多行人却因为缺乏常识而闯入盲区,从而引发伤亡事故。
这虽然谈不上一种违规行为,但至少说明了悲剧的出现是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一方面苛求卡车司机要时刻注意周边安全,一方面也要让行人了解盲区的可怕性,主动远离大货车,双方共同保持警惕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率。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车主、行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货车盲区及内轮差无知或者无视。只不过,当悲剧发生,人们总会同情弱者,谁还会去讲科学道理。
▎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缺位
在货车发生的所有伤亡事故中,因盲区造成的事故占比最高。究其原因,学校和媒体舆论对大众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缺位也难辞其咎。
媒体对货车事故的报道浅尝辄止,没有科普式的广而告之,部分媒体只是在“交通安全日”前后做起节目。学校对儿童的安全教育仅止步于浅显的遵守交通规则,却并未细化到车辆盲区都有哪些,如何避免等等。内轮差是什么,盲区到底有多可怕,恐怕鲜有人知道,意识不到危害就不会心生“敬畏”,也就很难严格做到不在大货车周边玩耍,不贸然闯入盲区,不追赶抢行等。
如何杜绝因盲区造成的事故,这应该是一个全社会讨论的话题。就好比如何保障行人出行安全,不能把宝压在机动车司机遵纪守法上,更应该从自身着手提升安全意识,双方共同努力方可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率。(文/卡车之家特约作者:李子木)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