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卡车到底行不行?这个话题相信不少卡友都非常关注。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卡车品牌纷纷撤离俄罗斯市场,中国卡车则快速接管了这一市场。但这场看似完胜的“攻城略地”,却也让人萌生出一个疑问:中国制造的卡车究竟是来拯救俄罗斯运输业的“天降奇兵”,还是一个需要咬牙咽下的苦涩“替代品”?
前不久,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博览中心国际展览馆举行了一场主题为“中国卡车在俄罗斯:首次运营经验和前景”的论坛。该活动由西伯利亚道路运输商协会组织,并且得到了俄罗斯当地东风、陕汽和一汽解放的官方经销商的支持,有约200人参加了此会议。
论坛讨论的话题可以说相当“坦率且直接”,运输公司负责人毫不避讳地分享了他们使用中国卡车的真实体验,以及在运营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让我们听听俄罗斯用户是怎么评价的!
▎欧洲退出 中国接棒
在2019年时,俄本土品牌卡玛斯的市场份额约为21%,在长途重卡领域,欧洲卡车制造商(斯堪尼亚、沃尔沃、曼恩、达夫、奔驰、依维柯和雷诺)占据西伯利亚联邦区销量的69.8%,那时前十名中没有一个中国品牌。
而到2024年时,卡玛斯市场份额收缩至15.8%,“欧卡七雄”仅剩奔驰和沃尔沃仍留在该榜单上,不过合计份额却仅为5.3%,其它大部分的市场则由中国卡车品牌填补。
有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有5家企业挤进了西伯利亚联邦区重型卡车(HCV,16吨以上)销量前六名卡车制造商之列。分别是排名第一的陕汽重卡(2416)、排名第二的汕德卡(1908)、第三名则是俄罗斯本土品牌KAMAZ卡玛斯(1727),而第四至六名则分别为东风(1441)、一汽(943)和豪沃(473)。
▎“大毛的吐槽”
而经过三年的相处,俄罗斯用户们对于中国卡车也有了足够的“发言权”。据与会西伯利亚运输公司代表介绍,目前中国卡车已成为其车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超过了“欧洲卡车”。但他们并不认为这种替代是“等效”的,因为不少投诉似乎与中国卡车的质量及其服务有关。
从技术水平讲,中国牵引车已可以填补欧洲品牌退出后的市场空白,但服务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俄卡友表示:“尤其在冬季,服务周期较欧洲品牌短30%,并且保修政策覆盖不足,不像欧洲品牌能在第一年的运行中就能覆盖绝对多数的故障。
其中,新西伯利亚某企业首席执行官表示:“我们的车队中有70辆中国卡车,其中50%表现非常好,50%表现比较糟糕。发动机和变速箱在投入使用第一年和第二年时出现了故障,维修需要三到五周的时间。”
甚至有与会代表直言“‘电线’是所有中国产品的祸害”,他提问道“有人试过自己换电池吗?”“你需要‘16种‘不同的工具,此外还需要电气设备和诊断设备。”
而这样的情况,让一些企业甚至开始考虑购买里程达50万公里的“欧洲二手车”,有车队负责人称:“20年来,他们第一次开始考虑从Lugros公司购买二手‘欧洲车’”。
事实上,中国卡车在过去两年创下销售记录之后,市场开始出现下滑的迹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累计出口到俄罗斯的卡车数量近115318辆,同比下降19%,其中西伯利亚联邦区的降幅更为显著,下降了23%。
▎中俄卡车博弈背后的焦虑
面对质疑,一位中国制造商代表表示,他们收到了非常多的改进意见,以至于一个品牌在三年内进行了130次修改,可以说非常虚心和诚恳。
同时中国制造商代表也表达了他的担忧:俄罗斯联邦的经济状况使得长期投资并没有吸引力,到目前为止,我们看不到俄罗斯商业发展的前景,因为这里有非常高的银行利息,非常高的汽车回收费,而且卢布并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搞销售,但投资生产,开设企业的风险太大”。
其实,不仅仅是在商用车领域,在乘用车市场也有类似的情况。只有大约20%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在俄罗斯联邦设有官方代表处,其余的都是经由经销商进口到俄罗斯的。因此,尽管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市场非常活跃,但他们很多还没有长期的商业计划。而这也限制了中国卡车制造商的本地化雄心,以及服务水平。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不久前,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部长称三个中国品牌的卡车存在严重缺陷,以此暂停了OTTS认证,并开出了销售禁令,显示出俄罗斯政府对中国产品的技术合规性问题持强硬态度。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卡车的市场准入,还可能引发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不信任,削弱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力。
而这背后恐怕并不简单,因为俄罗斯一边需要中国卡车在欧卡撤离后填补其需求的空白,一方面又担忧沦为中国卡车的倾销地。当前,中国卡车或多或少已经对俄罗斯本土品牌,如卡玛斯构成了威胁,从欧卡撤离后其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市场占比不升反降就可见一斑。
▎有经处有火 无火处无经
在国内卡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海外市场已然成为各大企业寻求突破的新战场。俄罗斯以其广袤的市场空间和庞大的需求潜力,连续多年荣膺我国卡车出口目的地榜首,是各大品牌激烈角逐的核心战场。尽管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并非没有破局之策。
首先应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一些制造商正在加快本土化进程,计划在俄罗斯建立生产基地,以规避高额进口税并降低成本。同时,他们也在加强与俄罗斯本地供应商的合作,优化供应链,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此外,中国卡车制造商还在积极接受批评并快速响应。他们认真对待用户反馈的问题,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服务流程。例如,针对俄罗斯冬季的极端气候条件,一些制造商正在研发更加耐用和高效的车型,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求。
在服务质量方面,中国卡车制造商也在不断提升。他们正在扩大售后服务网络,增加服务站点的数量,并提高配件供应的效率。一些品牌还承诺延长保修期,提供更全面的售后服务培训,以增强用户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
▎结语
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可以说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尽管目前面临着质量、服务和品牌认知度等方面的质疑,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制造商正以积极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回应这些挑战。更为关键的是,要想在这片复杂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中国制造商仍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注重用户体验,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姿态深耕俄罗斯市场,才能取得成功。
部分图片来源:西伯利亚公路运输商协会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