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旨在推动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同发展,为交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支撑。现就《意见》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意见》出台的背景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普工作,2002年专门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
在2016年5月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这些都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部2016年出台的《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科学普及服务”的任务。
近年来,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等均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科普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等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科普活动。但从交通运输科普工作整体上看,与建设交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目前仍有较大差距。
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于交通运输相关的科技知识掌握不足,交通安全、绿色出行、综合运输及智能交通方面的认识及理念仍有欠缺;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各领域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广大交通运输从业者和各级管理者的专业技能、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这都影响到了交通运输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保障能力和交通运输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同发展,全面指导今后一段时期交通运输科普工作,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实际研究形成了《意见》。
▎二、《意见》的主要内容
(一)在总体要求方面,《意见》提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行业开展科普工作须遵循的创新引领、开放协同、普惠利民的基本原则。
并结合交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和交通运输行业实际,提出了交通运输科普工作的具体发展目标。
(二)在重点任务方面,根据《科学素质纲要》和交通运输科普发展情况,从科普供给能力、科普基地建设、传播协作能力、精准惠民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五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
一是通过发挥行业专家在科普传播中的作用,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基地开放,挖掘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装备的科普潜力,提升交通科普供给能力。
二是加强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建设和现有科普基地服务能力提升,推动科普教育基地创新发展。
三是促进交通科普与宣传工作深度融合,推动跨媒体跨终端传播,推动“互联网+交通科普”建设,增强交通科普传播协作能力。
四是开展交通科普精准惠民服务,结合推动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科普力度,同时促进交通运输科普和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深度融合。
五是加强交通运输科普国际交流合作,面向世界学习先进经验并展示我国交通发展成就,支撑交通运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三)在保障措施方面,为保障相关任务实施,推动交通运输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从组织领导、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激励制度四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行业社团组织、科研院校把科普工作作为服务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是保障投入,统筹考虑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普工作经费,拓展行业科普资金来源渠道,鼓励探索设立行业科普创作基金等。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包括依托各级行业专家库资源等,鼓励和支持交通运输各领域专家广泛参与科普工作,并加强各类专兼职科普人员培训教育。
四是建立激励制度,在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科技奖项中增加科普奖励,开展行业科普效果评估机制和科普绩效评价,表扬科普优秀单位和个人等。
▎三、交通运输科普工作可望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按照《意见》的要求,扎实推动开展交通运输科普工作,对于支撑国家总体科普工作和实现交通运输自身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行业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与相关部门协同推动开展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二是可以更好地普及交通安全、绿色出行等科技知识与先进理念,使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增强全社会对交通事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
三是结合推动落实重点工作,宣传行业文化与先进科技,进一步提升行业形象,吸引聚集交通强国建设所需的人才和交通运输事业的接班人。
四是有助于激发交通运输科技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投身科普事业的热情,提升广大交通运输从业者和管理者的专业技能与科技素养,支撑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