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原创】冷链物流是近年来广被看好的物流行业,但因其高昂的前期投入,巨大的运营风险,使许多人或望而却步,或经营不善难以为继。这也就使得长期以来,冷链都是我国运输行业的短板,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究其根本,一方面,我国冷链运输行业缺乏统一规范;另一方面,国内的冷链企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冷链运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普货运输的是,冷链运输对温控(温度控制)有着极强的要求。
● 成本高投入大 冷链发展寸步难行
冷链系统
冷链运输分为生鲜冷链和医药冷链。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所以可想而知,对于生鲜冷链来说,食品的保鲜没做好,当做正常食物流入市场,最终吃进肚子里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如果说生鲜冷链的企业或司机放松标准,会造成的食物存在安全隐患。反观医药冷链的话,一旦温控没做好,途中产生温度波动,而司机或企业为了利益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果将不堪设想,可不仅仅是闹肚子那么简单。试想,如果连医院的药品都不安全了,该有多可怕。
因此,一般生产企业会找符合资质的三方物流企业、或者是符合自身需求的平台,来承运冷链货物。对于冷运企业来说,现在政策上由社会物流承接冷运可以不用审批。但是目前并没有出细则,所以执行起来还很模糊。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不少企业会钻空子。
对于散户来说,冷链运输前期投入大,运营成本高,且承担的风险也不小。而运费呢,好像并没有理想中那么高。据不少散户反映,回程货也不好配,经常去程就不满载,回程还要空车回来。
● 温控成本高 企业选择数据造假
都说冷链运输的风险大,赔偿起来也比普货惨烈。但其实,剖析冷链运输的风险所在,跟温控箱本身的材质几乎没有关系。
可以说,95%以上原因在于温控箱的预处理、以及监管过程。比如早前轰动全国的“圣女果”事件,就是预处理没做好。而剩下的5-10%因素,在于运输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比如说航班延误等。
想要实现全程温控,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并且国内有资质做到的企业也为数不多。可这么多冷运货物,总要有人运吧。这时就有企业开始绞尽脑汁钻空子了。有的企业会用普通货车来拉冷藏货物,在箱子里放冰块来实现冷藏。这个对于不容易变质的生鲜产品,还是可以应付的。
但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生产企业会要求承运方提供温度数据,确保货物的温度,全程都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如果途中超出标准,可以拒收并要求承运企业赔偿。于是,冷运企业就选择对数据造假,我们整理出三种造假方式,有知情的小伙伴可以在评论区补充:
1、温度记录仪一支在路上,一支放在冷库。交货时,拉取冷库那支记录仪的数据给收货人。
2、修改温度记录仪时间。
3、对温度记录仪软件进行外开发,直接修改读数。这种办法几乎是无法被发现了,真是用心良苦啊!
● 编后语
冷链运输作为我们货运行业的短板,缺乏统一规范。相比普通运输来说,不仅运输途中的温度难以控制,装卸过程更是难以监管。承运企业花费巨大成本对数据造假,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没有资质达到温控能力,却又想赚这个钱。倘若行业整体冷运技术水平能够解决,才能真正提高运输质量、降低冷链的运营成本。所以,小编眼巴巴地瞅了一眼制造企业。(文/图 潘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