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关于调整《公告》产品准入相关要求的通知,明确2020年7月1日起,新申请产品准入的车型应在选装配置中增加ETC车载装置。
此前一周,一汽、东风和福田汽车等股东联合成立货车之家(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货车之家”)。该公司同样聚焦ETC业务,并以前装ETC作为向后市场延伸的突破口。
政策与企业齐发力,一时间,ETC再次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
▎加装ETC大势所趋
为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促进物流业提速增效,货车加装ETC成为大势所趋。去年以来,在交通运输部对车辆ETC不断普及和推广之下,全国29个联网省份(海南和西藏自治区无收费公路)的487条高速公路正式开启车辆不停车收费的新时代。
作为交通运输部推动的一项系统工程,货车加装ETC,对于缓解收费站拥堵、提升通行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全面推广ETC不仅仅是收费方式的转变,对物流运输行业的降本增效也将起到一定的助力。另外,作为电子、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ETC还将成为推动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的有效载体。
2月11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在关于调整《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审查要求》相关内容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2020年7月1日起,新申请产品准入的车型应在选装配置中增加ETC车载装置。4月7日,在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关于调整《公告》产品准入相关要求的通知中,再一次明确了实施时间及具体要求。
按照《公告》要求,ETC车载装置供用户自主选装,需选装ETC车载装置的车型范围包括乘用车、货车、客车及专用车产品等,并设置6个月过渡期。
对此,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研究中心主任周炜表示:“物流运输的最终目标和本质要求是追求高效,加装ETC车载装置,能够对车辆节能减排以及效率提升提供很大帮助。另外,从政策层面来看,全国高速公路ETC联网项目是交通运输部推出的重点惠民工程,也是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的重要载体。”
对于在车辆出厂前加装ETC车载装置,周炜认为,在生产环节对货车ETC进行标准化前装,将比后装成本更低,质量和技术成熟度也更有保障。同时,前装有望将ETC集成在车内后视镜中,彻底告别贴在前风挡上的“疙瘩”。“总体来看,车辆出厂前进行标准化前装能有效提升ETC的标准化、智能化和规范性,有利于保障汽车系统的安全。对于使用者而言,省去了后期安装的麻烦。可以看出,前装ETC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他说。
“货车前装ETC可实现新车用户流量的100%导入,ETC拥有‘一车一卡一标签’的特点,通过ETC前装网联化,可以实现车辆数据、通行数据、支付数据、行为数据等多方面数据统一,对推动货车ETC车道建设及未来建立货车档案和货车信用体系意义重大。”商用车行业专家赵腾(化名)指出。
▎车企布局前装ETC研发有迹可循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ETC的浪潮下,各家商用车企也开始加码ETC前装业务。近期,一汽、东风和福田汽车强强联手,开拓ETC前装市场就是典型案例。
事实上,福田汽车在前装ETC方面的布局早就有迹可循。早在三年前,福田汽车就开始着手ETC前装技术研究。2017年,福田汽车作为国内惟一一家主机厂参与交通部路网中心“货车ETC前装项目”的课题研究。2018年双方共同组建技术小组进行货车ETC前装技术研发。2019年3月,福田汽车与交通部路网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ETC前装技术在货车领域的落地应用。
2019年10月,福田汽车后市场项目组正式启动线下发行试点,依托福田汽车经销商体系,在路网中心协调下,福田同河南合作发布全国首张记账式ETC,进行货车ETC记账卡试点发行推广,货车之家科技有限公司(筹)首次浮出水面。
货车之家负责人郭玉安表示:“货车之家的目标是以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车联网生态圈,实现技术+数据+产品+服务之间的有效串联,构建以货车ETC前装为核心的车联网大数据平台及生态圈,目标核心用户是全国重卡货车车主。”
此外,陕汽也在不断探索前装ETC的可能性。2019年,陕汽商用车与上海远行、金溢科技共同商讨前装货车ETC设备的具体流程和实施方案,力争成为引领ETC前装推广应用的行业标杆。
“从商用车企近年来布局前装ETC的轨迹来看,它们都是想利用资源优势,共同推进货车ETC的推广应用。”在业内专家看来,车企布局ETC以及物联网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转变角色,由物流运具提供商向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型,进而整合包括产品、金融、保险、后市场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前装ETC成进军后市场“敲门砖”
长久以来,汽车后市场相关业务一直是车企的重要竞争领域。
某整车企业ETC项目负责人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利用整车厂这个渠道推广ETC,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以前装ETC作为突破口,成为整车企业布局汽车后市场的关键一步。”
“整车企业作为车辆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主体,从车辆生产源头着手,以货车ETC产品作为服务核心,进而打造“ETC+后市场”综合服务平台,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车企可以在生产环节把车联网的所有终端植入到新车当中,相比后装企业,整车企业利用自身技术、渠道等资源优势,在车辆与终端的匹配和兼容上会做得更好。”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表示。
“对于车企而言,货车ETC前装只是一个重要契机,最终目标还是向汽车后市场延伸。”赵腾补充道,货车ETC的前装服务,不仅仅是通过技术研发实现ETC设备在整车上的前装,更重要的是在以前装ETC为核心,构建具有主机厂特色的货车ETC发行渠道。同时,围绕货车客户价值和需求,不断延伸ETC服务功能,打造集贷款、保险、加油、智慧出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后市场服务平台,打造货车通行服务综合解决方案,致力于构建完善ETC+商业生态。
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推动下,2019年,ETC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除各家整车企业积极布局ETC业务之外,对于ETC供应商而言,前装ETC业务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目前,国内ETC供应商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包括金溢科技、聚利科技、万集科技等,据统计,上述三家供应商合计占据ETC市场约85%的份额。
对于前装ETC的市场前景,某ETC供应商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后的发展态势来看,前装ETC的市场规模将会持续增长,我们非常看好这一市场机遇,正在积极进行市场布局。未来,我们还会推出激光雷达(车用)、V2X等相关产品,进而打造完善的车联网生态产业链。不过,目前来看,部分车企依然处于观望状态。”
▎企业布局ETC亟待相关要求和标准出台
不可否认的是,商用车企业作为产品和技术的提供方,对于后市场流通、服务等环节有着重要影响。那么,从整车企业角度而言,为何对前装ETC持观望态度?
采访过程中,不少车企ETC项目负责人向笔者表示:“未来ETC肯定会像车联网系统一样成为出厂标配,但目前相关规定已经明确,ETC依然属于选装配置,用户是否接受前装,整车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只有了解市场需求,才会有下一步动作。另外,目前关于ETC的标准规程及监管流程还没有细则出台,所以车企不敢轻举妄动。”
“现在只有选装规定,还没有ETC设备的相关要求和标准,所以车企只能处于观望状态。不过,从车企的技术储备来看,我们已具备前装ETC的硬件条件,目前已和专门的ETC供应商在进行合作和对接。”某整车企业ETC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从数据管理角度来看,ETC行业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服务功能平台,数据依然掌握在各家整车厂手里,如果做不到利益平衡,这项工作就很难有效推进。所以,前装ETC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针对前装ETC可能在数据收集和汽车金融等后市场方面所引起的一系列影响,周炜表示:“这些市场行为还是交由市场解决,每家车企都有自己的汽车金融和保险服务,并不属于强制性管理内容。当然,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ETC本身与收费直接挂钩,因此,今后还是要尊重车主的个人选择。”
▎拓展商用车后市场重在探索业务模式
整车企业以前装ETC业务为突破口,从前端的生产、研发逐步向后端的全价值链延伸和覆盖,充分印证了未来商用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前装ETC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运营平台(发行人)的转变。以蚂蚁金服、银行及货运App为主体的平台,逐步向汽车企业金融机构过渡。因此,并不会对ETC的总体市场带来较大影响。
随着2019年国内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政策的快速推进,目前ETC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均拥有较大规模的用户群体,这也成为前装ETC推广的基础。毫无疑问,前装ETC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但在去年用户的爆发式增长中,也存在着隐患,由于计费模式的变更,造成一部分货车记账卡用户出现了计费错误,无形之中增加了ETC坏账率的上升。
此外,在业内专家看来,三家商用车企联手开拓前装ETC市场,也有不少问题待解。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前装ETC的发展路径中,有一个关键问题不容忽视,即如何平衡前装ETC发展链条上各方的利益诉求。与后装ETC(发行人具备ETC发行编码)不同的是,前装ETC(汽车企业)并不具备ETC发行编码,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势必要在各省市寻找具备资质的合作单位,以便于发行、结算及信用担保,在这一过程中倘若没能形成完备、公平的利益分配,则会因业务冲突导致合作不畅。
因此,三家车企联合布局前装ETC市场能否取得预期成效,还有待长期观察。
当前,商用车后市场的发展受到了诸多企业的青睐,这其中不乏商用车企业、金融公司和初创公司等,但商用车后市场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ETC、加油卡、汽配、保险等主营业务均有各自的发展脉络,有些企业寄希望通过某一两项业务切入后市场,其实并不容易,撬动商用车后市场的发展愿景仍有待观望。
对于今后如何发挥车企联动优势、布局后市场业务,罗兰贝格大中华区执行总监谷雅韬表示,商用车企布局车联网已有些时日,车企跨品牌联合,不断向后市场拓展业务是必然趋势。车辆制造商有其先天的优势,同时也需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更好地把智能化融入到商业模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