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 原创】“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讹诈”“行人乱闯红灯司机成为背锅侠”等事件常常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过去一些执法单位“和稀泥”式做法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滑坡的担忧。
谁弱谁有理?谁横谁有理?绝非如此。
▎最高法:让守法者不用为他人过错买单
5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集会举行第二次全体集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最高人民法院事情陈诉》。
通过一系列案件审理,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风险,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做法,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争做中国法治好公民。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作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时如是说。
▎拒绝“和稀泥” 有法可依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姜启波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临危不惧、助人行善时,因可能面临的执法和道德风险,导致人们经常瞻前顾后甚至望而却步。
事实上,在过去“和稀泥”一类的相关案件时常发生在物流行业中。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卡友经常在送货时,货主或者收货方经常性的以“货损”“超时”“卖完货才能付钱”等理由,拒绝足额支付运费。
然而,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卡友都会通过报警的方式进行处理。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卡友得到的答复都是“此类事件属于经济纠纷,不在管辖范围”的回答,很多时候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另外一类经常性让卡友非常苦恼的事情则是,行人过错在先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过去部分执法者为了息事宁人,通常都是以卡车占据主要责任或者全部责任。和稀泥式的做法让法律的边界非常模糊,往往很多时候让人非常苦恼。
在微博上,诸多网友也对此进行了表态,“如果能切实落实,做梦都要开心的笑醒。是我爱的法律和国家啊~”、“让法律成为每一个好心人的坚实后盾,不能寒了人心。”等等,足以看出这样的信息,对现如今的社会有多么的重要。
从此次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最高人民法院事情陈诉》中对,“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参数,坚决破除困扰群众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 编后语:
让守法者不用为他人过错买单,这是多少人的迫切心声。过去“和稀泥”的做法不仅是对守法者不公平,更是成为了诸多碰瓷现象滋生的温床。现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迫切的希望地方执法能够更加的彻底解决“和稀泥”现象。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