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专访沈海寅 奇点要做懂你的轮式机器人

专访沈海寅 奇点要做懂你的轮式机器人

 ̄半天雲

2017-12-18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特别有幸请到奇点汽车的沈总和英伟达的董总,今天先请两位老总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公司和情况,谢谢。

专访沈海寅 奇点要做懂你的轮式机器人
英伟达自动驾驶中国区负责人董方亮

董方亮:大家好,英伟达是一个世界计算到AI计算的公司,现在我们公司专注的领域是自动驾驶,所以很有高兴跟大家见面。

沈海寅:各位媒体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到这参加采访。奇点汽车是在3年前成立的,在过去3年当中我们的产品信息陆续释放出来:16年推出了造型+功能样车;10月宣布奇点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落户铜陵;今年4月份发布了量产车预览版,将在明年上市。奇点汽车整体的方向很明确,做中国特斯拉,汽车界的小米。为什么这样讲?从产品层面上我们做的是智能电动车,我们更强调智能的属性,电动是一个基础。

第二个,我们希望智能汽车能够更容易进入到用户家里,所以我们是把原来在50万元以上的汽车配置,像特斯拉100万人民币级的智能系统,价位拉低20—30万这样一个水平。过去我们说,小米的出现,促进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今天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智能汽车更快进到我们普通用户的家里,能够让普通用户享受到智能带来的便利,这个是我们奇点汽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记者(第一电动网):我有两个问题问沈先生,前一阵子奇点汽车跟东风院有过合作协议,是不是意味着奇点是要跟东风来代工呢?或者说我们的代工方式跟小鹏、蔚来有什么区别。第二个,我们铜陵的生产工厂现在的进度如何,预计明年4月份交付使用,我们的初期产能大概是多少?

沈海寅:代工问题大家都非常关心,因为跟对方的保密协议原因,直到最后的成品下线之前,我们都还不能去公布。前段时间,我们是跟东风设计院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试验、资质申报、项目建设、生产制造、技术人才、资本服务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希望未来的铜陵工厂是一个智能工业制造4.0的典范,同时铜陵工厂也是一个绿色工厂,我们是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的标准来来建设的,我们不希望新工厂会给社会环境造成环保压力。

同时,它又遵守了可持续生长的这样一个原则来设计。我觉得今天中国缺的不是工厂、不是产能,而是能够从更多的柔性化角度去生产设计更多品种的汽车,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一个内部的孵化器。不同的车型在上面混线生产,更多个性化车型也能在上面生产。一开始的产能,我们没有设立的非常高,未来可以通过不断的去扩张来实现产能提升,这样我有多少需求再去建多少产能,这样一个过程。

刚才讲到铜陵工厂的时间问题,一期竣工预计是在明年年底。

记者:我想请教一下董总,第一个,GPU、TPU、CPU是三种处理器,对我们自动驾驶来说哪一种是更好的选择,他们怎么搭配使用。还有,我们现在的计算机平台,据说成本售价很高,要10万人民币,如果自动驾驶商业化普及的话,计算机平台的成本要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才最合适。

董方亮:首先,非常感谢这个记者提出的问题。我想利用今天这个机会和大家讲一下GPU。从英伟达来讲,英伟达在做GPU,我们一直专注在这个领域,一块的应用是在视觉计算,图形考核;另外一个就是在AI领域。所以简单来讲,英伟达用GPU技术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第二个,英伟达用GPU创造了一个AI的世界。从这个层面来讲,你也可以比较一下GPU、CPU和TPU。从我们的角度去理解,在车载自动驾驶领域,英伟达不单单提供了GPU,我们是一个车载的计算平台。您刚才提到的是我们的一个开发平台——英伟达的driver works。这个开发平台是基于英伟达的SOC,不光GPU了,我们整个硬件、软件还有工具链在一起,这样一套开发平台。那我们这套开发平台旨在帮助中国行业的合作伙伴,把我们最好的自动驾驶技术带给中国的伙伴,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国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能在我们的平台上进行开发,这样的话也有利于推动整个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

你刚才也提到了这个架构,我们有一个全能的开发平台,我们很有信心说在提供量产产品的时候,是能够推动这个产业真正往前发展。

记者:我想请问一下沈总,首先回到汽车产业,国外的汽车系统,他们对于品牌的建立有更多的经验,而中国的汽车文化大概有30年,对于国产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建立,除了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专注于技术,您还有其他什么品牌方面建议吗?通过获得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可,如何拉动业绩增长,甚至于打造世界方面的品牌,谢谢。

专访沈海寅 奇点要做懂你的轮式机器人
奇点汽车创始人沈海寅

沈海寅:如果在今天汽车行业没有发生大变革,我应该还在互联网圈里老老实实做互联网。过去我们讲,很多人会说汽车行业跟其他行业不一样,但其实汽车行业是一个消费品行业,它一定是跟其他行业的消费品经济规律是一样的。比如说猴子跟猿的差距,或者跟其他哺乳类动物的差距,就那么一点点。

汽车行业在今天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历史。比如说家电,像电脑、手机、家电,家电包含了白电和黑电。在这个里面,他都是在一个大变革期当中,整个品牌出现了一轮大的变革,并不是说传统一定不能到一个新的世界里面去,也不是说新品牌就一定会在新潮流下存活下来。但是这种趋势在发生。我们可以想一想,过去买电视买什么样的电视?可能会选择夏普、三星的电视,但是今天很多年轻人选了小米电视,不需要再配一个机顶盒。像手机,在多年前安卓手机很多人选三星。今天即使是高端用户,也不愿意选三星了,三星的使用体验,跟小米,跟华为,跟OPPO,跟VIVO,是完全不能去比的。所以现在越来越多人在选择手机的时候选择了国产品牌。这种品牌的交互就取于整个用户对你产品核心价值的理解。

我们经常讲,厂商对我们自己的核心能力是如何理解的,但是用户对你产品的核心价值又是如何理解的,这两个如果相吻合,你的产品一定能销的很好;两个产品如果不吻合,那你的产品就落伍了。今天我们对手机,可能我们已经不关注屏怎么样,屏的差距不再是国产品牌和国际品牌的区别,芯片的差距也不是区别。在这个之上,用户就更多去关注你在用户体验上的一些细节是否做的更好,是否更流畅,更符合中国的使用习惯。双卡双待,基本上国产手机才会去去,为什么?因为有中国需求,但是国外手机做不出来吗?也做的出来。为什么不做?就在于说他是全球去发这个手机,所以说他觉得这个需求没有那么强。

类似于新这些点还有很多很多,我觉得汽车也一样,在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汽车的核心能力,是说这辆车能不能安全舒适的把人从A点送到B点,在未来我们认为是安全的把人从A点到B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点。在这个之上,你对于汽车除了这个交通工具以外的性能,就能提出更高的需求。

在过去,中国是互联网发展特别特殊的一个国家,中国和美国的自主互联网品牌是非常强大的,基本上在中国你可以讲无一例外,没有一个国外的互联网品牌在中国站稳位置。为什么?因为有这么多的企业在竞争,争相去提供更好的产品,所以在这个里面,中国用户已经被宠坏了,如果你再让德国人,再让日本人去给你设计一款汽车,再去给你打造智能系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水土不服的。

所以我认为智能汽车一定是国产汽车。再回到这个问题如何去树立品牌,我们的想法就是产品本身就是媒体,产品自己会说话。我相信在座各位,至少能够通过朋友圈去影响到,少说几百人,多点说甚至到几千人、几万人,这样一个程度。我们产品做的好,我们有功能让你觉得惊艳、让你感动,你自然而然会发朋友圈,会通过你的声音去影响到你周边的亲朋好友,所以我认为这个是最核心的,其他的都是自然而然会跟来。

记者:沈总,我接着您刚刚的问题。我其实特别关注这个话题,因为之前在泰达论坛上也有这样的思想交锋,就是这两个传统造制势力和我们新兴势力的对比。我纵观一些好的品牌发展的路径,他们都是上而下的过程。包括特斯拉和比亚迪,他们有核心的点,他们有很棒的技术。这个东西是他们在市场上有一个先发的优势,最起码在汽车技术的密集的产业来说。

在我们互联网的造车势力上,其实我不是能够特别明白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在这样一个重资产、重技术,还有就是需要这么多人才或者是各方面的投入的一个领域。他跟您说的汽车、手机,乃至于电冰箱他要多少钱呢?汽车要多少钱呢?最便宜的5万块钱(的汽车)大家都看不上。它们不是一个品类的产品,即便我们刚开始这个阶段发展得很好,然后有一定的市场红利。我们从一端开始往上走,但是你往后呢?我想问的是这个问题。

沈海寅:这个问题非常好,经常在这种论坛上会交锋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是这样,第一我们首先来看什么是技术?技术本身来看,车的研发技术是一项基础,但是我刚刚讲到了,比如常规交通的技术在今天已经不是问题了。为什么不是问题呢?我举个例子,今天我说我有钱,我要去造个高架桥。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朋友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怀疑我造不出这个高架桥的。对吧?为什么呢?你就让建筑设计公司去出图纸就可以了。

你像我们在20年前造高架桥是费老劲了,但是今天我们高架桥就跟吃饭一样的,好像大家觉得没有难度就造出来了。今天在中国我说要造60层的高楼,你只要是一个土豪老板,能够投这么多钱去造,一定可以造出来的。因为你的技术、标准、水平、人才已经在那儿了,很成熟。但是今天我说要造一个300层的高楼,可能大家还会心理发怵,你造出来的有没有问题?因为过去没有尝试过。

今天我们在造车的时候其实就是类似于同样的比率,经过20年的发展,其实我20年前就在汽车行业,但是从汽车行业、零部件行业跳到这个行业,然后今天又回过来了。在20年前我们中国汽车的零部件的配套是非常差的,你要造一个汽车并非那么的简单。但是我觉得经过20年的发展之后,汽车人才中国已经非常具备了。甚至包括像我们公司有50多个日本专家,丰田的,本田的。别人漂洋过海到我们公司来,就是觉得我在原来的国家可能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但是在我们国家中国你看这个汽车工业方兴未,电动企业往上走。那么这些人才只要能够聚集在一块,你作为一辆汽车的本身的技术,我认为是哪怕不到100分,但是你说我们现在做到85分,90分,95分这样的技术水平我认为是可以的,这是第一点我的观点。

第二点我的观点是什么呢?对于技术的追求用户是无止境的。像我们今天来看我们的手机,我认为你们去买手机的时候你已经不关心你的摄像头是多少万像素了,都无所谓了。然后我们跟传统的车企在聊的时候,他说沈总你看我们的技术很好。我说好在哪儿呢?你们给我举个例子。他说我的车可以在120公里时候绕着S弯道,我80公里时速下可以掉头,我的操控性非常好。我就问在座的各位有哪一位敢说我冒着生命危险能够80公里时速下掉头的?谁敢开?也就是说你技术到了一定之后,它已经OVER了,OVER掉用户的需求了。这些用户除了赛车时候之外,没有哪一个用户说我需要这样的操控性。这种技术其实对用户来讲它是没那么重要的,所以我认为技术过剩论点,其实也是一个。

就像我们今天讲汽车,我们过去造的时候我要考虑15年,20年。但是我问你,今天哪一辆汽车大家会用到15年,20年?所以日本的技术说我用到10年全部都可以报废掉了,这样才是一个合理的技术。就由是你要恰到好处去做这个事情,我认为才是最合理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觉得在于我们今天讲技术的时候。其实机械技术和我们今天讲的自动驾驶技术对未来的汽车哪一个更重要?我刚才讲到我们的机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当然这个有难度,不是说谁都可以。我们对传统非常敬畏,但是真正在未来可能你要决定胜负的不是在于说你120公里/时速下的过弯能力,而是在于我在我们日常上、下班途中,我能够帮你节省多少的精力。我有80%的时间可以让这辆车自动驾驶的,我有90%的时间,甚至未来演化到90%,到我们未来可能十年后达到100%,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用户来讲,他可能对于技术的关注点,他到底认为哪一个技术对他来讲是有吸引力的?会发生转变的,我认为这个其实才是问题的核心。

我们认为技术是需要的,而且对于一辆车企来讲很关键。但是到底哪个技术是用户排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这个是我们的不同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像今天我们刚刚在大会上我们也讲了,我们也放了视频了就是我们自动驾驶的进展。这个也是在英伟达这样的平台下去做的这样一个自动驾驶,打造出一个真正能够让我们日常驾车中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样能够减轻你驾车的烦恼和痛苦,我觉得这个才是未来汽车在技术上应该去决一胜负的地方。

记者:关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来说,很多政府都在推新能源汽车。我想问一下,未来有没有想跟政府合作的机会?或者是打算。以及包括一些城际列车这方面有没有使用或者是应用的空间呢?

沈海寅:其实我们跟政府已经在合作了,我们工厂是落户在安徽铜陵,所以我们跟安徽政府,然后跟安徽铜陵的省政府和市政府都有非常深的合作在里面。包括未来在打造这种出行的方式,包括像分时租赁,还有像包括公共用车这方面都有很深的合作。

除了安徽之外,我们现在跟包括像上海政府、北京政府,还有其他的地方政府都在谈一些合作,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然后你刚才讲城际列车,这一块我们因为还是一个创业公司,没有办法一下把手伸那么长。我既要造这个车,然后还要造城市轻轨什么的,我觉得这个不是我们大的方向,但是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合作的点是自动驾驶方面。

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常用车来讲,其实更多的像这种有轨交通也好,或者是在固定路线上的这种交通工具,其实在自动驾驶上的需求挺高,比如像深圳已经开始做了。它的难度其实低于你随便往什么地方开的这个车的。英伟达可以提供这个平台、技术,我们整个车轨更完整的方案,所以在这个里面我觉得我们首先可先利用他们的平台进行研发。

记者:我想问一下,因为IS6这个汽车之前说可以预定,我想问一下你们当时的预期是如何?现在的情况是什么?第二个,我今天看到某企业领导说他当时造车的时候看到别人说100亿怎么用这么那么多钱?今天发现200亿可能都不够,我们想问一下你们在融资这方面有没有新的方法或者是新进展?

沈海寅:先回答你第二个问题,一开始你想做一件事。比如说就像我们讲如果滴滴打车,他要是知道今天要花这么多钱,他当初就不做滴滴打车了。但是滴滴打车最早做起来就是从一个小的点进来的,那么你的点越小,你的外面的圈其实越小,你用钱的地方其实也就越少。所以我觉得不是在于我们未来要用多少钱,而是在于说我们每个阶段要用多少钱,这一点很重要。

像今天滴滴已经进到各个行业,或者是我们举一个腾讯的例子。腾讯最早就是做QQ,你让马化腾当时掏100万出来的话,他肯定会吓的手发抖。但是像今天腾讯在外面包括投资,包括产业布局都不是以亿为单位的,可能十亿,甚至是百亿为单位这样布局的。所以我觉得它是随着企业的不同的阶段在使用钱上面有不同的方式,所以我觉得我们也是在不同的阶段。

像我们最早做的资本也就是5000万,从5000万开始起步,到现在可能几十个亿的投资下去了。这个当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随着你做出一点成绩,大家对你的认可之后,你的投资人自然会来找你。所以我觉得汽车行业的投资是反向的,你越到后面其实越容易。我们做得最难的是A轮融资,天使轮大家冲着我沈海寅一个面子。我周围很多朋友说你沈海寅出来创业,我不管你做什么,我都投几百万,这种事你可以靠人脉关系解决的。但是到A轮的时候,你既没有产品出来,我的脸还没有那么大,不能够足以支持我们A融资情况下,你就会发现你很痛苦。反而A轮过了之后,你有产品出来了。别人看到你的这个结果了,B轮也好,C轮也好,自然就找你做了。

记者:A轮怎么度过的?

沈海寅:就是你要跟别人讲情怀吧,你的故事怎么打动你的投资者,当然这是开玩笑的,更新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其实还挺重要的。就是你要给别人看到说,哪怕我是一个原型的东西,我是一个部件,这个部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能够让大家看到你实实在在把这个钱花出去有结果。而不是说我花了100亿,然后告诉别人说我连一个工厂都没有造出来,连一个车的东西都没有造出来,还是一个空壳,是一个不能开的车,我觉得这个肯定不行,其实还是靠你的这个真正在做事的态度在做事情。

回到刚刚的话题,你像我们讲的自动驾驶。其实讲到自动驾驶,我觉得自动驾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你今天招了一批人过来,你就能够做了,其实整个系统的复杂度不比我们的汽车工业少,毕竟那个也是关系到人身安全的大事。万一这个出现错误了,我前面一辆车我没看见,这个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所以经常我们讲,做一个原型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你要把它做出来,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尝试。

你要做一辆车不难,你要做100辆,1000辆车,10000辆车,你如何保证它的一致性就是非常非常难的。所以你像做自动驾驶我觉得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之后,融资本身就不会有很大的问题。

那么像今天,我觉得我们在融资过程当中也基本上是别人在很多的机构自动找上来了,再去谈的。你们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我们愿意投资你们。第一个问题是讲我们IS6的进展是吗?我们这款车是今年4月份发布的量产车型之后,现在我们的车基本上大概是有100辆不到,在外面做各种各样的测试,包括卖点测试也好,包括像我们车在英国做的底盘调教也好。还有电池兼容性等这些测试也好,这些东西原来我们其实是在各零部件的阶段,包括还有我们像一些电子器件的这种

必要测试做完,用实际数据去验证我们的结果。验证完没有问题了,我们开始去量产,所以基本上是这样的阶段。

记者:谢谢。

记者:沈总刚才在演讲里面提到说我们的自动泊车,还有一个系统是用英伟达的产品在做的,但是我们的之前也有在李德毅院士开发驾驶脑,所以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我们两方合作的内容?另外我们现在在智能系统上,未来我们三方一起怎样合作?

沈海寅:我们跟李德毅院士的的合作是这样的,因为本身李德毅院士提出了整套自动驾驶的理论。他这个理论是什么呢?就是我需要增加容错性。比如说就像我们在讲我们做决策的时候,我是基于用摄像头的方案,还是高精地图的方案?这个高精地图就是说我可能是一个摄像头+毫米雷达;第二个方案是高精地图;第三个方案是激光雷达。这三个方案当中你是可以去在路线选择当中是可以做两两选择的。我需要选两个,然后甚至我在只有单一方式的情况下,它的实效单一模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个是它的一个路径。

还有包括我们讲自动驾驶是包含了感知,后面做决策和控制。那么在控制这个层面上是如何做的,它是有这样的一整套的方案的。但是毕竟像李德毅院士他们也不是做计算平台的,像英伟达他们是GPO这种是一个计算平台。所以也不是做AR芯片的,他们是两种层面的不同的方案,所以他们之间并不互相矛盾。然后至于具体的英伟达在自动驾驶当中的事,董总来补充一下?

董方亮:英伟达提供的是一个开放自动驾驶的平台。我们其实跟全世界有很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包括中国,我们比如说像做方案的。比如说像百度、高德、四维图新这些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还有一些做方案的初创公司,比如说像图森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除了传统的OEM在我们的开发平台在做自动驾驶的开发、验证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像沈总奇点汽车,新型的造车试点,也在用我们的平台做原形的开发。其实从原形开发的角度,我个人觉得沈总的公司大家可以看。不光是一个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一家企业,可能沈总的公司本身就是有一种AI的基因在里面。本身自动驾驶是AI相关的过程,是AI相关的事情。我们相信沈总的公司今天是基于英伟达的开发平台在做这种小样的开发,在做前期的验测。我们可以畅想一下,沈总公司以后真正上了自动驾驶的量产的方案之后,我相信一定是能够大卖。我在这里也预祝沈总的汽车大卖。

沈海寅:我补充一下,因为现在其实像我们GPO的平台,我们现在也跟合作伙伴一块在做整体符合车轨的调整,因为GPO,我们基本上是用在消费电子的,达到车规级的复杂的这种条件其实是需要英伟达这样的顶级供应商一块做的。比如说自动泊车,高速公路上自动巡航,等等这种符合L2,L3的平台,量产上达到L3.5级别,我们现在都是往量产的方向在走,所有考量都是基于量产。

记者:谢谢沈总。我问一下董总,现在马斯克都在说特斯拉要自研芯片,您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话,车企建设这些芯片这些事,他们最需要具备最基础的能力是什么?然后特斯拉在这方面最大的困难又是什么?

董方亮: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尖锐,其实我们是不会评论其他。比如说特斯拉基于它自己的考虑做其他任何的选择,这个我们本身是不会做这个考虑的。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其实我是觉得,其实这是给了我们新造车企业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个以我们公司的经验来看,任何一个芯片开发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像我们公司就很专注,我们不造车,我们的在研究自动驾驶方案上十分专注。我个人觉得如果一个企业你要专注在两个事情上面,要不然速度降一下,要不然你就扩充更多的人来做。所以我觉得是不是我们新造车企业更多的机会,可能会不会追赶速度快一点,这只是我们个人的观点,我们觉得我们公司会比较聚焦一点。

注:本文为厂商投稿,目的是为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资源信息。卡车之家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车友群二维码
打开APP,看更多精彩内容
打开APP,看更多精彩内容

公司名称:北京卡车之家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09080840号-2

发表评论…
  • 0
  • 0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