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传统制造业到了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新常态倒逼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而推进两化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是突破发展瓶颈、应对市场压力的关键路径选择。
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集团之一的潍柴集团,过去数十年的辉煌得益于转型升级,未来之路依然在新的转型升级中孕育与具象。在中国工业革命4.0蓄势待发的当下,潍柴顺势而动,2015年伊始,首次对外推出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智慧动力平台”智造理念。
这一平台包括潍柴WOS运营系统、全球研发共同体、优选的全球供应链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会员制专属服务等四大系统,分别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运营体制、强大的技术支撑、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链集群、完善的后市场服务保障,使得平台不断突破创新,成为潍柴发动机新产品、新技术的孵化器。
“智慧动力平台”的建立,得益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以PDM为核心的产品研发支撑平台、以ERP为核心的企业资源管理平台等六大信息化支撑平台,以及三十多个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了企业管理、技术和生产运营的全部业务流程。借助信息化手段,潍柴正逐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应用,助推企业向制造业高端迈进。
“智慧动力平台”理念,集成了潍柴十几年来探索“智慧工厂”、“智慧物流”、“智慧营销”、“智慧管理”等两化融合建设成果,与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内涵不谋而合,是业界探索智能制造不可多得的有力实践。
在生产制造环节,潍柴全力打造“智慧工厂”,有序推进互联网与工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在关键工序广泛普及机器人,将智能制造贯穿产品生产全过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将工人从高危、繁重的劳动工序中解放出来,彰显人文关怀。在WD615/WP10等传统优势产品制造基地潍柴动力一号工厂,目前已实现了自动化设备从“买进来”到“造出来”的转变,仅2014年一年便完成了全自动8轴缸盖主螺栓拧紧机、曲轴箱自动化装配单元、气缸盖气门导管孔自动铰专机等34项技术含量高、实施效果好的自动化改造,为探索智能制造积累了技术经验和人才资源。
“智慧工厂”的高效运行,离不开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潍柴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整合利用,有效统筹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资源供方的服务匹配度和效率,最大限度满足配送需求。以发动机的生产为例。制造一台发动机,需采购2000多种零部件,面对遍及全球各地的上万家零部件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所用的编码、标识等标准各不相同,对零部件供应商、零部件质量等信息的追溯和可视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对此,潍柴结合本企业物流特点,采用RFID技术,使用一维条形码标示不同来源的零部件,让每个零件都有身份证,并面向上游供应商,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供应商门户系统,开发采购信息发布、采购订单确认、发货通知与确认、网上开具发票等功能,并将该系统与质量管理系统集成,可及时向供方反馈零部件质量信息,便于防止不良品流入以及后期质量改进。多个信息系统的集成,不仅对零部件物流配送和装配过程的零部件信息实时采集提供了支持,同时在物流环节便树立起了牢固的质量关卡。
面对下游经销商,潍柴先后开发了后市场服务系统、全球呼叫中心系统、车联我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车辆服务平台——共轨行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与市场业务有机结合,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形成了立体多维“智慧营销”体系,为潍柴创新商业模式,试水后市场020电子商务,以及开拓国际化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潍柴推进管理变革,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核心竞争力,实现“智慧管理”的根本技术保障。从财务、研发、子公司管控到日常行政管理,潍柴构建了起全方位的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潍柴财务一体化系统,可将集团67家公司、分支机构及5家海外机构的财务业务集成至统一平台管理,消除物理距离带来的诸多不便,实现对各分子公司、分支机构财务管理的实时监控,利于企业运营的科学决策;TDM项目的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的建设,为企业电控、工艺、研发提供信息化支撑;ERP项目的陆续推进,打通了企业管理的不同环节,提高了整体运营效率;不断升级的OA办公系统,自主开发各项行政管理流程近80条,为实现集团无纸化办公提供了工具支持……
作为行业的领跑者,潍柴在推动两化融合、加快企业升级转型上,不遗余力。2012年潍柴以机械行业榜首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称号。未来,潍柴将继续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将互联网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化潍柴”,实现决策管理数字化、产品研发协同化、客户服务集约化、采购物流网络化、精益生产电子化、知识管理共享化。
● 相关阅读:
注:本文为厂商投稿,目的是为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资源信息。卡车之家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