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挂运输对于物流公司和卡友们来说并不陌生。理论上讲,甩挂运输之所以有着更高的运输效率,就因为节省了物流车辆等待装卸货的时间。放眼物流园,等货车主们少则几小时,多则一整天或者几天的也屡见不鲜。对于从事营运的货车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掉的时间就是流走的真金白银。
在欧美,甚至亚洲的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甩挂运输的普及率基本都到了70%以上,成为主流运输方式。然而这种被国际公认并广泛采用的先进运输方式,为何在市场货运体量巨大的中国,除了顺丰、德邦等大型物流快递企业和个别物流公司以外,却迟迟普及不开呢?大馒头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车辆标准不统一。
在物流市场中,最适合采用甩挂的当属专线运输。然而在这一领域,经营者的规模、资金体量需求并不大,进入门槛低,使得从业者购车时更多的考虑价格因素。这就形成了车辆标准的分化:高端与低端、大马力与小马力等车型并存,购车标准大相径庭。
从2012年以来,交通部发布了三批公路甩挂推荐车型,包括93个牵引车车型和51个半挂车车型,但甩挂运输动辄日行千公里以上,对于车辆的品质和可靠性要求很高,仅有进口卡车或是国内部分高端卡车能够满足需求。而这类车型由于价格高昂,小规模经营者更难以接受。
以上两个因素,使甩挂运输无法获得足够的车辆硬件支撑。
▎货物集成度不高。
作为货物的来源地,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工厂分布相对集中,也更利于集中运输。而在我国,因为受历史城镇、经济布局的影响,大产业圈密度分布不均匀。同时在消费端,由于城镇化尚未完全成型,大都市圈集中消费力的不够突出等原因也使得货物去向也较为分散。
对于甩挂运输来说,货源端也是消费端,而消费端同时也是货源端。维护这个“四点关系”需要强大的货源整合能力,如有一点不稳固,往返线路上的货量出现不对等,就会因空车、人力的成本因素而导致甩挂模式无法成型。
由此可见,软环境也是制约甩挂发展的重要因素。
▎物流管理模式落后。
虽然目前国内部分物流企业和车主,已经越来越注重运输的稳定性和时效等服务因素,但整体上经营模式还比较落后,更多的是以压缩利润拼价格为主要的竞争手段,这在小型物流公司和个体中尤为突出。而部分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通过更稳定的货源和运输整合、管理能力,形成了从接货源、配货调度到运输的流程,更适合高效的甩挂模式。
面对“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挤压,小型物流公司和个体车主应当怎样应对呢?大馒头认为,要突围还得从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入手。
▎“共享挂车”模式是否可行?
大馒头曾见过一个很有特点的专线物流公司。这家公司的旗下没有一辆卡车,没有一名司机,却配有十几个挂车,两个站点每天做的就是联系货源和配货。而固定的几个货车车主兼司机来,到站点换上货箱就可以返程。
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双向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物流公司专心配货,车主专心开车,都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抱团经营的效率并不比大型物流公司有序甩挂低。老板还表示,一方面由于效率高无需等待,车主可以接受更低的价格,压缩出的这部分费用可以弥补挂车的损耗;另一方面,有十几个挂车由于周转频率高,场地占用甚至比一般的等货模式更小。
现场的车主也透露,虽然运费较低,但由于运输的高效性,实际自己每月的利润要比之前高30%左右。不过这种模式的痛点在于提供给车主使用的挂车由谁来投入。挂车作为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以现有物流公司投入的方式借出给车主后,如果出现损坏、事故等情况的赔偿问题如何解决。另外,十几个挂车起步,动辄几百万的投入,这不是大部分小物流公司和车主能够承担得起的。
瑕不掩瑜,这个公司的经营模式依然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随着国内卡车厂商的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以及购车者倾向于高端化的趋势,预计未来“车”不会成为制约甩挂运输的主要因素。如果今后有资本方可以看好这一市场,以投入挂车租赁的方式解决“挂”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上游对接物流公司的配货,下游寻找承接运输的车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风口。
另一方面,此前国内有企业以自有资产为主,通过自身标准引导行业标准化,建立公共挂车池以经营“共享挂车”。共享采用的是分时租赁方法,分为短租和长租,按月计费,针对不同运输需求提供不同的车辆。
在风险防控方面,他们会有专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巡检,并通过车辆上加装的设备来对车辆位置、状态等进行监控,使车辆处于可控范围内。在用户归还租赁车辆之后,还会对车辆进行评估,自然损耗可以允许。如果有外力造成车辆损坏,不影响正常使用的小问题可以忽略,如果影响再次使用的话,用户需要将车辆恢复原状或者根据损坏情况赔偿相应损失。
▎编后语
总的来说,这家企业目前提供的也仅仅是单纯的挂车出租,未来如果能成功整合货源和车主资源,不仅企业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国内甩挂运输模式的也具有积极的引领意义。(文/卡车之家特约作者:大馒头)